新闻中心

News Room

基金管理合伙人胡剑阳:自贸区战略引领下的科创投资实践

2023-09-12

近期,第一财经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陆家嘴管理局、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3陆家嘴投融资论坛暨第一财经股权投资论坛”在上海顺利举行。


上海自贸区基金管理合伙人胡剑阳在本次论坛上做了主旨为自贸区战略引领下的科创投资实践》专题分享,以下为现场演讲节选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该如何去理解自贸区这个概念?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自贸区,特别是上海自贸区,我们认为是全国科技创新策源的中心。大量的科技企业、技术专才和科学家,以及大规模的基础科学设施成就了自贸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策源中心的基础。


第二,自贸区是产业引领的发展引擎。上海自贸区过去这么多年发展过程当中,涌现出一大批科创企业家和科创产业,他们成为各个领域当中的佼佼者,引领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自贸区是开放格局的前沿阵地。最近中央、上海市都提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贸区的战略,进一步打造高质量、高能级的开放平台,这也是功能政策的高地。特别是我们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上海自贸区重点片区,都是上述功能政策的物理承载区域。


上海自贸区的几大产业,我们把它概括为“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构筑了上海自贸区六大硬核科技产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上海市还提出将在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健康和未来空间五大未来产业上,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产业能级和布局,这些我们认为都是在今后投资当中巨大的机遇。


从我们上海自贸区基金的角度来讲,过去几年的投资思路可以概括为围绕“拉长板、补短板”这两个大方向。中国在很多产业上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锂电材料等等方面都已经构建了世界级的产业能级和技术储备。但如果透视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仍存在很多关键的环节和零部件上“卡脖子”的问题,所以“拉长板、补短板”是我们坚持的投资逻辑。


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优势领域里面,拉长我们的长板,要在规模提升和向外拓展上发现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从补短板的角度,特别是要从科学研究、创新技术的突破上,去获取我们的投资机会。


同时,前面几位专家也都已经强调了,做科创产业、硬科技的投资要有长期投资的心态。我们在基金设立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一点,要秉持长期投资的心态。在投资过程当中,我们更强调对产业本身的理解,每个产业都有它的产业发展周期,每个企业都有成长周期,要符合企业和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去了解应该什么时候投,用什么方式去退,应该什么阶段去退,和企业有很好的互动,让科创企业和投资机构在投和退的时间周期上形成共识。


我们作为投资机构,还希望能够把资本和产业链生态圈建立起来,厚植产业,努力构建产业链生态体系。在投资时,我们非常注重对行业核心企业的投资和布局。通过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投资布局,再去围绕这些核心企业打造整个投资的生态圈、打造生态雨林体系。我们突出强调跟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投资机构本身作为金融属性的主体,需要跟产业资本深度合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投资效果。


我们强调投资本身之外,还要对企业、企业家有更多方面的赋能。无论是在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还是在资金的融通,股债结合的支持,还是帮助企业跟政府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等等。


最后一部分,我想简要介绍一下上海自贸区基金未来布局的几个领域和投资策略。


一个是集成电路/半导体,这个领域还是值得长期布局的赛道。在设备领域,近五年我们的设备国产化替代率取得非常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刻蚀机、清洗机等方向上,但是在光刻、量测、离子注入等领域国产化是比较低的,这些方向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在半导体材料和零部件方面,因为材料的细分领域非常多,这个领域里面很多国产化率还是非常低的,包括像高端光刻胶、特种陶瓷材料等这些细分领域,国产化率都非常低。部分半导体设备的关键零部件还依赖进口或者在稳定性、可靠性上需要较大的提升。


此外,智能化带来传感器的投资机会,这也是我们非常明确的方向。从我们基金的角度讲,立足自贸区,我们在集成电路/半导体里面是有非常好的基础优势的,自贸区占了上海集成电路75%以上的产值,这个领域无论是半导体的设备还是核心零部件,包括材料,我们都会围绕这些大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都是有投资合作关系的,我们会进一步做深产业布局。


同时,在双碳背景下,我们在新能源/新材料上面会加快优化布局。比方说我们在光伏新材料上面,聚焦新的光电技术,特别是围绕异质结、钙钛矿等新一代光伏技术,也会做进一步布局。


其中,储能是非常大的赛道,也是非常难投的赛道,需要注意的是围绕储能材料方面的布局,包括高镍、高硅的材料体系,并围绕数字化储能上面我们在做布局。氢能会是未来能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围绕着制、储、运、加、用几个环节,尤其是在制氢环节,在整个制氢环节的核心装备和零部件上会有不少投资机会。


材料的细分领域是比较多的,刚才介绍的半导体材料,其实还有很多细分的领域,都非常值得投资,比如碳基材料等,还有围绕生物医药交叉领域的,生物医药上游的耗材,有很多需要我们布局的东西。


而智能汽车在“新四化”机遇下,我们认为这个赛道是值得长期深耕投资的重要产业。一方面,汽车动力电子、传感器、软件系统,都是存在非常大的技术变革,另一方面整个自贸区汽车产业有非常好的基础,拥有四千亿的产业规模,特别是像在金桥、临港、张江,都布局了非常全的汽车产业链和龙头企业。


因此我们在汽车电子方向有两个投资逻辑,第一个是自主品牌崛起带动国产供应链的重塑。大家可以看到数据,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已经超过50%,这是在十年前、二十年前不可想象的事。第二,今年一季度汽车出口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的国家,汽车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也越来越重要。我们有一个统计,汽车的芯片领域,接近60%的汽车芯片都依赖于进口,这是非常大的赛道。


第二个是汽车技术的变革带动创新技术的投资。新能源汽车架构呈现新的变革趋势。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集中化、800V的高压、线控底盘、高速车载通信等等,都会带动新能源汽车在科技创新上面的机会。另外智能汽车在软件系统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以软件定义汽车、大数据驱动的背景下,围绕汽车软件也会有新投资机会。


而医疗方面,一个是医疗器械,前面也有嘉宾讲到,一方面国产替代还是在加速,创新持续升级。这里有个数据跟大家分享。从2014年到2022年一共189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而且每年都在增加,说明整个医疗器械创新的动力推动还是非常强的。我们关注生命科学的上游仪器和材料,大家去看过生物医药的企业会有感觉,你一进它的实验室,90%以上的设备都是进口的,都是外资品牌,包括生物耗材,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替代空间。在前沿交叉学科,包括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这些前沿领域里面我们要持续关注。


最后生物医药领域,最近大家看到一些政策上的变化,监管核查升级,二级市场也有一些反应,但是有一条线我们认为一直是不变的,从过去几年来讲,整个龙头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在持续下降,同时历年创新药纳入医保的情况,每年都在增加,剔除受疫情影响,2017年-2022年每年创新药纳入医保的数量都在增加。而且创新药纳入医保的时间越来越缩短,说明国家一直在鼓励创新、鼓励新药,特别是真正带来临床显著获益的新药,这方面应该是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鼓励,这也是我们在医疗投资上面的核心逻辑,这一点是不变的。